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, 2025的博文

文艺青年、电影立春和非洲萨普协会

电影立春说的是中国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县城文艺青年的故事,我甚至怀疑里面有不少导演顾长卫年轻时个人经历的东西。同样的还有贾樟柯拍的电影站台,也是讲这样的故事。 电影里面县城的旧时光景,看着很令人怀念,没办法,人年纪一大,就容易怀旧。 我本人就一直喜欢西方的音乐作品,偏向古典,一度很自以为是的样子,仿佛遗世独立,现在回想,也是好笑。 电影中的王彩玲,穿着她定做的、“想象中”华丽的、但细看却廉价感满满的蓝色洋装,在县城广场上演唱德国古典抒情独唱歌曲《乘着歌声的翅膀》,还是德语的。唱的自然是好听的,你不必说专业不专业,对于普通正常人类来说,难道不能感觉到美吗?但是现场观众却反映寥寥,大家在听,却假装不在听,我只能这样说,他们在一边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挤眉弄眼的,仿佛在围观动物园的猴子,零零散散就有人开始离场了。你能说这些围观的大爷大叔大妈们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吗?我觉得他们肯定能感觉的,但是,王彩玲太特殊了,她太与众不同了,这些在县城或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们,必须克制自己,不能表现出他们感受到了这种美,他们能欣赏这种美,就像自谓“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孔子一样,他们是万万不能逾矩的! 然而,不管是《乘着歌声的翅膀》还是王彩玲念念不忘的《托斯卡》,都是十九世纪西方贵族的东西,按阶级来说,和王彩玲没有半点关系,但当然不影响王彩玲欣赏它的美。但这个和我国传统文化、就算是皇汉文化,也是半点关系都没有的。 王彩玲自然知道她应该去往巴黎那样更大的舞台,县城,就像前面所说的,是没有欣赏她的演唱的观众的。 为什么我这里又提到了非洲萨普协会呢?萨普协会给你的印象,就像知乎里一个回答里说的,第一次知道在战乱落后的非洲也有不少黑人兄弟身套 KENZO ,脚踩 WESTON 的时候,那感觉就像在楼下黄焖鸡专门店的老旧破冰箱里,从一堆北冰洋里蹦出了一瓶拉菲,居然还是 82 年的。据考证,从巴黎回来的穿着考究的反殖民者 Andre Grenard ,激发了刚果本地的精英阶层,从法国人和保加利亚人的殖民主义中挣脱,抗争不平等待遇,把从殖民者那学来的时尚文化据为己有。这还上纲上线了!但是不管怎么说,这些老黑们身材都不错,穿上这些名牌西装,确实很有气质! 我突然想到的是,这些名牌西装和西方音乐,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的。当年国内的文艺青年,何尝不是古早的萨普协会?只不过他们当时能接触到的,或者允许他们接触到的,只...